邵阳网首页 > 知识 > 秋风吹被解构:探讨假借名义向他人索财现象
秋风吹被解构:探讨假借名义向他人索财现象

TIPS:本文共有 2063 个字,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。

在《知否》第3集中,当明兰母亲去世,姨妈为明兰未来着想,假意把明兰带回老家抚养,在与当家大娘子哭诉过程中称:“这位妈妈嘴巴好厉害呀,口口声声说我是来打秋风的了?”意为其姨妈来盛府为敲诈钱财。“打秋风”究竟如何解释为“假借各种名义向他人索取钱财”?这引起我的极大关注,其梳理或许对俗语研究有一定的价值,不当之处,望正之。

按:打秋风,动词,假借各种名义向他人索取财物并占为己有。《汉语大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汉语辞海》均有收录此词。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,《汉语大词典》:“谓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。明汤显祖《牡丹亭诀谒》:「你说打秋风不好,茂陵刘郎秋风客,到后来做了皇帝。」
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「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,甚是可厌。」阿英《盐乡杂信九》:「盐警打秋风的事情很多很多……想出种种的方法,如做生日之类,向盐民们弄钱。」”都指占人便宜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也有相同说法:“旧时指假借各种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,又称打抽丰”。①《重编国语辞典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,指“向富有的人抽取小利,或藉故向人求取財物。《警世通言·卷二五·桂員外途窮懺悔》:「他自不会作家,把个大家事费尽了,却来这里打秋风。」《儒林外史·第四回》:「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,甚是可厌。」或作「打秋丰」、「打抽丰」、「打抽风」,其增加了”向富有的人抽取小利一义。清代小说《红楼梦》中亦有打秋风一说,如第39回:“忽见上回来打丰抽的刘姥姥和板儿来了。”

《醒事恒言》第29卷:“适值有个江南客来打丰抽。”除此之外,在各地方志中亦有“打秋风”的说法。例如(光绪)《玉田县志》第30卷:“打秋风,所谓颫也,又曰打尊儿,惟博场云然罢,总如南方所谓打丰抽”。《澳洲志》18卷称:“以时乞人财物为打秋风,假借声势脱漏财物之事,今谓人干谒者。”指那些因事上门拜访却打空手来的人,多指没有礼貌或占人便宜,骗吃骗喝。例如北宋学者李觏的故事,李觏很有才,曾办过书院,却不喜欢佛学和孟子,家中有很多好酒,有贪图便宜的文人抓住他的喜好和脾气,送给他自己作的骂孟子的诗,李觏以为其与自己志趣相投,便拿出珍藏好酒与之共饮几日,待到酒喝光了才回去,事后,李觏才明白这人是蹭酒的,很是生气,从此便留了个心眼儿。

这里“打秋风”即为蹭吃蹭喝的小人。上海人把敲竹杠的行为称作“打秋风”,据传一个和尚来县官这里化缘,县官为难和尚说,只要能对出自己的对子就布施于他,县官指着和尚的木鱼说道:“座上木鱼敲月夜”和尚随即对道:“檐前铁马打秋风”,故县官便恭恭敬敬地奉上银子。从此,人们便把假借各种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的行为成为“打秋风”(上海·虹口卷)

由以上例子可知,“打秋风”亦称“打抽丰”“打秋丰”等,虽多为贬义词,指人贪图便宜,敲诈他人,但细细分来也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情况。有穷人无奈求助为捞几分馈赠的,如刘姥姥的打秋风;也有假借各种名义索取他人财物的,如《儒林外史》中张静斋和文人贪图李觏美酒的打秋风;还有凭借权势的敲诈式索取,如阿英在《盐乡杂信九》中所说的盐警借做生日之由向盐民们弄钱的打秋风,这里即指通常的“敲竹杠”了。

贪人便宜,敲诈财物,何以以“打秋风”此类称之?其俗语由动词“打”加“秋风”“抽丰”等构成。在近代汉语中,“打”字已经成为动词词头,北宋欧阳修在《归田录》中曰:“今世俗言语之讹,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缪者,惟打字尔……触事皆谓之打。“打”字后可加名词,如“打船、打鱼、打席”,亦可加动词,如“打坐、打睡、打夺”,故“秋风、抽丰”也可加上动词词头,敷衍为“打秋风、打抽丰”。

何以“秋风”“秋丰”“抽丰”表示贪图便宜、钱财?大体可归于两种说法。其一与“秋天”相关,“秋”为“金秋”“秋收”,是代表丰收的时节,“打秋风”即为“打秋丰”意为在秋天丰收的季节向别人索取事物或金钱。

这种说法始于明代,据《汉语大词典》所引书证,“打秋风”最早见于明郎英《七修类稿》秋风:“俗以干人云打秋风,予累思不得其义,偶于友人处见米芾札中有此二字,风乃`丰熟之`丰”故“秋风”实为“秋丰”。即为称秋收之际,游手好闲的人便动了歪心思,以各种名义骗取他人财物。其二源于古代的“抽分”制度。《辞海·抽分》有云:“唐建中三年(782),在各商路要津对竹木等商货抽十分之一”。

即古代中国对国内外商品贸易实行的税收制度,至唐代伊始,官府在商道上均设关卡对进出口的“竹木”“砖瓦”等商品征收实物税,即由上交公家的钱财,引申为“索取别人财物,获取一定的好处”之意,这与今天的“打秋风”有共通之处。又从古音的发展来看,抽:彻母、尤韵;秋:清母、尤韵;分:非母、文韵;风:非母、东韵;丰:敷母、东韵,读音上皆有可通之处。故“抽丰”“秋丰”“秋风”皆为“抽分”之音讹传而来。加上汉语“打”字结构的使用习惯,自然衍生出“打秋风”“打抽丰”“打秋丰”等形式。

俗语“打秋风”为“以各种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”之由来已久,且表现形式多样,常见于“打秋风”“打秋丰”“打抽丰”等形式,皆由古音变化息息相关,我们要辩证联系的看待他们,不可望文生义。

小编关于《秋风吹被解构:探讨假借名义向他人索财现象》就分享到这儿了,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,记得点赞加收藏哦!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
显示评论内容(2)
  1. 韩枫2024-02-22 08:15韩枫[山东省网友]116.58.130.168
    听说过很多类似的案例,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愤慨,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,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。
    顶8踩0
  2. 736163814阳关三叠2024-02-22 08:03736163814阳关三叠[重庆市网友]42.199.24.173
    这个话题真是太有意思了,假借名义向他人索财在现代社会确实很常见,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。
    顶7踩0
推荐阅读
湘ICP备19021678号
Copyright © 2023 邵阳网 i0739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