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阳网首页 > 综合 > 清朝政策变迁与南方八旗毁灭后的影响
清朝政策变迁与南方八旗毁灭后的影响

TIPS:本文共有 2270 个字,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。

南方八旗毁灭后,清朝的军事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,特别是在南方地区。尽管在清军中有一些精锐的部队,但由于种种原因,清朝并未选择调遣僧格林沁南下镇压太平军。 首先,清朝在北方对抗敌人的同时依然面临其他地区的叛乱和外敌入侵,调遣部队南下将使北方的防线变得更加脆弱。其次,清朝对太平天国的实力可能有所低估,因此可能认为仅仅依靠僧格林沁的部队可能无法迅速击败太平天国。最后,清朝当时还在寻求外部帮助,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,可能也影响了他们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应对策略。 因此,清朝对于太平军的消灭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战略,试图在内部整顿和外交斡旋的同时应对太平天国的威胁。

1860年5月,英王陈玉成、忠王李秀成、辅王杨辅清、侍王李世贤、定南主将黄文金等聚集十余万兵马,采取“围魏救赵”之计,第二次摧毁“江南大营”,钦差大臣和春自缢而死,江南提督张国梁落水而亡。此战后,南方八旗、绿营这两支正规军不再具备战斗力,咸丰皇帝只好冒着让汉族地主势力做大之危险,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职务,并节制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四省军政事务。如此一来,湘军成为扑灭太平天国之绝对主力,从“炮灰”逆袭成功。这就有意思了,清朝当时还有号称八旗第一名将的僧格林沁,此人曾全歼2万精锐北伐军,麾下数万蒙古铁骑骁勇无敌,不输成吉思汗时代之铁骑。既然如此,为何“江南大营”第二次被摧毁后,清朝不让僧格林沁南下督师,取代曾国藩,夺取攻克金陵之首功呢?

01.八旗马队驻防京畿,抵御英法联军,无法南下

入关后不久,满洲八旗、汉军八旗等很快就衰落,但蒙古八旗则不一样,依然保持顽强之战斗力,是清朝得以延续之军事支柱。1853年5月,林凤祥、李开芳、吉文元等率2万精锐老兵北伐,所向披靡,横行中原。结果,僧格林沁率2万余蒙古、东三省马队将其全歼,一战成名。可以说,此时蒙古八旗还是劲旅,是一支不可忽视之战斗力量。但是,僧格林沁也很无奈。此时,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口发动炮战,准备进攻北京,八旗马队主力全部集结京畿周围,准备迎战即将登陆的联军,保卫帝都安全。此外,沙俄在北方蠢蠢欲动,试图夺取远东,关外八旗也难以调动。就在“江南大营”被摧毁后4个月,僧格林沁集中3万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展开血战。由于武器代差悬殊,马队虽英勇,但损失非常大,已伤及元气。

02.北方“捻军”活跃,纵横中原,八旗离不开

八里桥战败后不久,北京陷落,咸丰无奈之下与英法签订《北京条约》,屈辱地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。此时,蒙古八旗马队经过一年多休整,僧格林沁也官复原职,清朝京畿一带暂时安定。按理说,此时八旗应该可以南下,再次组建“江北大营”、“江南大营”,继续围困天京,让曾国藩“湘军”继续充当“炮灰”,在长江中游与太平军精锐军团厮杀。不过,此时清朝又遇到新的麻烦,即是“大汉盟主”张乐行、龚德树、任化邦等聚集20余万“捻军”再次起义,纵横中原各地,击杀贪官污吏,劫掠官银。胜保呢?不主动“剿捻”,而是养寇自重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致使起义军规模不断壮大。如此一来,清朝只能让僧格林沁督师中原,节制北方清军,在平原上追杀“捻军”,保护心脏地带安全。所以,当时就有“北僧王,南曾公”之说,各自负责相应战区。

03.南方多水乡,八旗缺乏水师战船,难以有作为

“捻军”大多采取流寇战术,又没明确奋斗目标,在僧格林沁一顿猛打之下,损失惨重,张乐行一家都被凌迟处死。此时,八旗马队大可渡过淮河,进入安徽省腹地,取代正在此处活跃的湘军。马队善战不假,但未必适合南方水乡作战,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武器——战船。江南一带,河流、湖泊、港汊纵横交错,遍布各地,骑兵之冲击力无法发挥,甚至连行动都有困难。清军与太平军交战,主战场就是长江中下游,水师之重要性可想而知。有了水师,就可以取得制江权,为陆军提供掩护之同时,截断对手粮道运输线,达到困死敌军之目的。湘军能够战胜太平军,水师之作用不容忽视,在某种程度上讲,起到了关键性作用。湘军是私人武装,八旗想动用其“水师”,让其协助作战,基本不可能,因为彭玉麟、杨载福等不会听从调遣,他们只服曾国藩一人。

04.八旗兵力有限,无法玩“堡垒”战术,困死太平军

抛开其他因素不谈,八旗马队最大之缺点就是兵力缺少,蒙古八旗满打满算也就3万余人,想要扑灭号称“百万雄师”的太平军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打仗,尤其是在河流、山地众多的南方作战,清朝一般都是让汉族绿营兵充当主力,让其与对手搞消耗战,八旗最后“一锤定音”,摘取最后果实。如今,湘军这支汉族“私人武装”势力不断强大,具备了抗衡朝廷之资本,不再乐意听从调遣;八旗想在南方作战,只能靠自己亲自操刀了。八旗善于野战,机动性没得说,可这对太平军而言压根没用。道理很简单,太平军此时都坚守各大城池,装备了不少洋枪洋炮,八旗若是强行攻城,只能白白送命。对此,曾国藩湘军采取的策略是“堡垒”战术,挖掘深壕、构筑碉堡、建立栅栏,搞“围点打援”,耗死对手。如此,自然需要众多兵力,区区3万八旗马队是玩不转的。要知道,曾国藩及其队友手中所掌握之兵马,巅峰时代多达40万,数量碾压马队。

综上所述,“江南大营”第二次被摧毁后,区区3万八旗马队,先是防备英法联军之入侵,后则要剿灭“捻军”,实在无力南下作战。就算南下,区区3万人也打不赢太平军,只能“望城兴叹”,于事无补。所以,清朝只好冒着地方汉族势力做大之危险,让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,出任两江总督,充当扑灭太平天国运动之绝对主力,以此延续寿命。僧格林沁号称八旗第一名将,作战勇猛,但就是没戏,无缘夺取攻克金陵之首功。

参考文献:《太平天国史》

小编关于《清朝政策变迁与南方八旗毁灭后的影响》就分享到这儿了,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,记得点赞加收藏哦!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
显示评论内容(2)
  1. 凌若儿2024-02-21 13:38凌若儿[宁夏网友]27.144.231.222
    @靳应禄清朝政策的变化对南方八旗的毁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这段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。
    顶8踩0
  2. 靳应禄2024-02-21 13:19靳应禄[新疆网友]122.49.10.213
    清朝的政策变迁导致了南方八旗的毁灭,这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深远,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    顶0踩0
推荐阅读
湘ICP备19021678号
Copyright © 2023 邵阳网 i0739.com